快捷搜索:

访祖国边陲某机场:不解征衣,年味亦是战味

临近春节,笔者来到位于祖国边陲的某机场,探访正在这里驻训的空军官兵。

在机场一隅的一排活动板房中,住着分别来自空军某部和空军航空兵某旅的两支小分队。

繁星点点的苍穹之下,是机棚里蓄势待发的战鹰和板房里彻夜长明的灯火。虽然新春佳节将至,但这里还没有一点“年味”,宁静中暗藏着满弓紧弦的巨大张力。

笔者首先走进空军某部小分队的板房。经过一天的高度戒备,板房宿舍里的官兵们迎来一天中难得的放松,在该部副政委热情招呼下,我们在轻松的氛围中聊起来。

“现在驻训的条件越来越好,在任务中实打实地长了本事。”工程师张雯鹤文质彬彬,说起话来却直截了当。毕业刚满5年的他,已随部队转战多地,从沿海到戈壁都留下他和战友们战斗的足迹。他很享受战斗警报拉响时和战友们并肩战斗的紧张充实,反而是闲下来的时候,让他觉得有些不习惯。

如今,在路上、在他乡已经成了这支部队的常态。该部常年分散驻训,一年到头部队党委常委都很难聚在一起,很多次研究重要工作都是在线上完成。不少战士服役两年,只有在入伍和退役的时候去过两次机关。

中士易家扬前几天刚休完假赶回部队。“在家里,亲戚和邻居都对我‘高看一眼’,就是因为咱穿着这身军装,在为国戍边。当然,人也长得板正。”一副阳光大男孩儿模样的他一张口,就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。说起逆着回家过年的人潮归队,他认为这是理所应当,可感情上依然不舍。母亲问他为什么要在过年前回部队,他说了一句“不该问的不要问”。他是家里的独子,从小和父母感情很好。那一刻,他只能用“嘴硬”来掩饰内心的柔软。

易家扬是一名一专多能的战士。当兵6年,他还没有回家过过年,今年更是因为战备任务重,他担负的两个岗位都离不开他。

告别空军某部的战友们,笔者来到隔壁的板房。空军航空兵某旅特设技师李金涛,一见面先给笔者打了“预防针”:“先跟您说一声,一会儿只要警报声一响,我们立刻就得往飞机那边跑。”

场务连道面维护班班长陈星佚,由于常年在外场工作,看上去有着远超实际年龄的“成熟”。他当兵13年,只在家里过了一个春节,还是他的双胞胎儿子出生那一年。今年是他服役的最后一年,正因为如此,他主动申请前来驻训,并且留在驻训地过年。他说非常珍惜所剩不多的战斗生活,更珍惜和战友们在一起的时光。

结束采访时,夜已深。另一间板房里,几位飞行员还在紧张地为第二天的任务做准备。

此时的机场更加静谧。这个夜晚,战友们反复提到的战斗警报没有响起,今夜无“战事”。(刘鹏越)

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: